2021年11月14日,是第15个“联合国糖尿病日”。今年的宣传主题是“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”。
在很多人看来,在做好糖尿病健康管理这件事情上,自己是被管理角色。怎么管,能不能管好,有赖于我国的医疗政策、水平以及各地医疗资源的匹配情况,而忽视了自己才是做好“糖尿病健康管理”的第一责任人。
行业经验使然,我们见到过太多学员被血糖问题困扰。今天,借世界糖尿病日之机,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糖尿病与肥胖的关系,说一说胖宝们平时应该警惕的糖尿病早期信号有哪些,以及如何预防糖尿病这件事!
没有哪一种疾病像糖尿病这样,与体重有如此密切的联系,先来看几组医学研究数据:
1)80% 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;
2)50%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;
3)长期持续肥胖者,糖尿病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;
4)肥胖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期望寿命缩短8年以上;
5)体重减轻5~10%可对改善糖尿病产生实质性影响;
6)腹部型肥胖的人,患糖尿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臀部型肥胖的人。
糖尿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并发症。长期持续性高血糖会随着血液的流动,如“蚁蝼溃长堤”一般,慢慢地对血管进行“浸泡渗透”。于是,人体便会出现从内脏到皮肤,从脚部到头部,所有器官、组织的并发症状。轻者身体不适、影响生活质量,重者截肢甚至危及生命。
那么,作为糖尿病的密友,在糖尿病的发展进程中,肥胖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?
关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,现代医学认为与两方面有关:一是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下降;二是胰岛素抵抗。
胰岛素,是人体中唯一能够“降血糖”的激素,而胰岛β细胞又是唯一能分泌这种激素的组织。因此,β细胞功能的衰竭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。
而“胰岛素抵抗”,则是指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不足。即β细胞分泌出的胰岛素数量是足够的,只是因为身体外周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胰岛素,才导致血糖堆积。
Tips:什么是胰岛素抵抗?
通俗来讲,假设人体的每个细胞上都有一扇门,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打开这一扇扇门的钥匙。只有门开了,血糖才能进入细胞被人体吸收利用。胰岛素抵抗不是因为钥匙不够,而是门无法打开,所以糖就只能留在了血液中。
正是由于身体对胰岛素利用率低,导致血糖长期偏高,内分泌系统在接受到“高血糖”的信号后,向胰岛β细胞发号施令,督促其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出来。这种情况下,胰岛β细胞就会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,长期“过劳”必然导致胰岛β细胞过早凋亡和功能衰竭,最后走向血糖失控。
而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发现,腹内脂肪越多,身体对于胰岛素的利用率下降的就越多。所以,腹内脂肪的增多会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,并因此加剧胰岛β细胞的凋亡。也就是说,内脏肥胖——胰岛素抵抗——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,呈现出一种相关的发展顺序。
同时,肥胖症的患者还会释放一种叫做“游离脂肪酸”的物质。这种物质堪称胰岛β细胞的杀手,所以肥胖也会通过直接关系导致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。
因此,预防糖尿病,首先应从减重、减肚腩开始!
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。当胖宝们遇到下列健康困扰时,最好去正规医院测一测血糖。
1. 经常感冒
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病,与免疫功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如果肥胖者免疫力下降,经常感冒,并且恢复得比别人慢,很可能提示内分泌代谢系统已经出现问题。
2. 每天打鼾
这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的标志性症状。总体来讲,成年人的患病率约为4%,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可达到23%以上,而在OSA患者中,糖尿病的患病率超过40%。因此,有打鼾习惯的胖人发生糖尿病的几率也会更高。
3. 餐前低血糖
不吃早饭时没到11点就饿,吃了早饭饿得更厉害。当胖宝们遇到这种情况,说明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“不听使唤”了。最好去医院做个糖耐量实验,检测一下胰岛素水平。
4. 手指麻木
周围神经负责传递感觉,如果你时不时觉得手指尖、脚趾头刺痛、麻木,很可能是高血糖的“杰作”。
5. 突然更胖
有研究证实,对肥胖者而言,体重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至少增加5%。尤其是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,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体重变化。如果突然发福,如1个月内体重增加2—3公斤,或腰围增长3厘米左右,最好去测测血糖。
Tips:糖尿病的诊断标准
1)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≥11.1mmol/L;
2)空腹血糖水平≥7.0mmol/L;
3)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≥11.1mmol/L。
需要注意的是:当6.1mmol/L≤空腹血糖<7.0mmol/L,或7.8mmol/L≤餐后2小时血糖<11.1mmol/L,为糖调节受损,也称糖尿病前期,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。
胖人预防糖尿病一定是从减肥开始的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肥胖的人常常因减肥无效而苦恼,假如某天不费吹灰之力体重就掉下来了,千万不要沾沾自喜,一定要赶快去查查血糖,十有八九是被糖尿病盯上了。
对于已出现糖耐量低减的人,如果能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性,如减肥、加强锻炼、采用科学的饮食结构等,完全有可能使自己在掉入糖尿病的深渊前“悬崖勒马”。
1.吃适量的鱼、禽、蛋和瘦肉
研究发现,如果想控制好血糖,重视蛋白质的摄取很重要。
四条腿的(猪、牛、羊等)>两条腿的(鸡、鸭等禽类)>没腿的(鱼类)。
2.少油少盐
每天的油摄入量控制在25~30g,盐控制在6g以内。
3.食物多样、谷类为主
每天至少吃够20种食物。同时,为避免主食升血糖太快,建议多吃全谷物,如杂粮或杂豆。
4. 天天运动,保持体重
体重控制非常关键,建议大家通过腰围监测来调控。男性腰围≤90厘米,女性腰围≤85厘米,或体重指数(BMI)≤24。同时建议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以上,尤其是年轻人。
5.三餐分配要合理,零食要适当
如果把一天所吃的食物分成10份,早、中、晚餐相对科学的比例是3:4:3或4:4:2或4:3:3。吃零食也要适当,冰淇淋、果脯类要少买,建议平时将新鲜的水果、蔬菜、奶制品、适量坚果当零食。
6.每天足量饮水,合理选择饮料
成人一天最少应喝1600ml水,即8个普通玻璃杯。少喝可乐、雪碧等甜饮料,多喝白开水、淡茶水、柠檬水,以及自己熬的绿豆汤、打的豆浆、榨的新鲜果汁等。
7.饮酒应限量
男性一天酒精的摄入量不要超过25g,女性不要超过15g。
25g约等于50度的白酒一天一两;10度左右的红酒一天半斤;4度的啤酒,一天一瓶。
8.吃新鲜卫生的食物
新鲜食物最营养,卫生食物更安全。只要能吃到新鲜蔬菜,就要少吃酸菜、咸菜、泡菜、榨菜、酱菜;只要能吃到新鲜肉类,就应少吃腊肉、火腿、香肠、鱼干、熏肉等。
9.多吃蔬菜、水果和薯类
这三类食物有几个共同点:
一是富含膳食纤维: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要吃到30g以上的膳食纤维,但多数人摄入不足,这易导致便秘、血糖升高、肥胖等问题;
二是维生素C含量高:能提高免疫力,让血管和皮肤更有弹性,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;
三是富含钾,钠离子含量低,有利于调控血压。
10.每天吃奶类、大豆或其制品
奶类被称为“全营养食物”,能提供我们人体所需的大多数营养素,其最大的营养贡献是补钙。因此,每天应至少摄入半斤奶制品,鲜牛奶最好,买酸奶应选原味的。
大豆或豆制品也应每天吃,尤其是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脂肪肝、肥胖患者,可以用豆制品代替部分肉类,因为其脂肪含量比肉类更低,且含有大豆异黄酮、大豆磷脂等,没有胆固醇。
总体来讲,虽然肥胖容易患上糖尿病,但肥胖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控制饮食、加强运动和生活方式调节,还是可以改变的。因此,千万不要等到胖起来才开始担忧自己会不会得糖尿病,因为早在你开始变胖的时候,你的胰岛素抵抗已经在悄悄增强了!尽早开始进行体重管理,远离糖尿病真的没你想象的那么难!
参考资料:
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,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[J].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1,13(4):315-409